<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Loading……
        您的位置: 首页>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
           发布时间:2011-04-2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保持了较高的增幅,财政收入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

        财政实力显着增强,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现在我国一天的财政收入,大约是1950年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提起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财政事业的发展以及国家财政实力的巨大变化,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感触颇深,言谈话语中流露出自豪之情。

        谢旭人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保持了较高的增幅,财政收入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有62亿元,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6.13万亿元,2009年预算安排收入6.62万亿元,60年间增长1000多倍。全国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开始,到突破1000亿元大关,用了28年时间;从1000亿元到1万亿元,用了21年时间;从1万亿元到6万亿元,用了9年时间。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是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的重要体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时期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60年来,根据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转变。公共财政主要是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公共利益。不论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等社会事业,还是事关国家繁荣昌盛和可持续发展的外交、国防、科技、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2008年,全国财政仅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19667亿元。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上述民生支出24610亿元,增长25.1%。

        财税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

        谢旭人指出,财政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了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包干财政体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等改革。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实施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工商税制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向纵深拓展。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顺利推进成品油税费改革,健全个人所得税、消费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等制度,改革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和关税制度,税制更加科学合理,税种数量进一步减少到19个。

        财税改革的不断深化,最明显的成效有三点:一是构建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比较科学合理的税制体系,逐步形成了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二是财政体制更加完善,进一步规范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预算制度不断健全,预算的完整性、规范性、透明度明显提高,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体系,保障了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

        财政调控能力不断加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财政部门始终注重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经济的职能。去年四季度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研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谢旭人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在2008年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500亿元。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总体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谢旭人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财政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保增长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政运行日趋规范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部门顺应形势发展变化,着力把握财政管理规律,创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财政管理水平显着提高。

        谢旭人指出,财政管理贯穿于研究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编制和执行预算的全过程,是财政部门的日常工作。财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只有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才能更好地为民理财。
         2009年9月4-5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了应对危机的宏观经济措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议题。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已出现企稳迹象,金融市场逐步趋于稳定,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各国应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整结构,扩大就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经济尽快复苏。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治理改革,提高国际金融机构有效性。

        谢旭人部长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当前经济情况,指出中国政府采取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已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企稳回升,但是基础尚不稳固。下一步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他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复苏的关键时期,各国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全球经济恢复增长。他强调各国要共同努力,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调整股份和投票权结构,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周小川行长指出,各国应继续保持密切合作,促进经济复苏和金融体系稳定运作。他敦促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危机预警,改善宏观审慎监管,降低金融体系顺周期因素的影响,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和危机处理,在立足于主权监管的基础上,提高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客观性、一致性和有效性,完善并推广有效存款保险体系核心原则和投资者保护机制。

        “金砖四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伦敦举行

        2009年9月4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金砖四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伦敦举行。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率中国代表团与会。会议就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四国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第三次领导人峰会议题以及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达成广泛共识。

        会议指出,在各国金融救助和经济刺激计划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经济形势正趋于好转,新兴市场国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全球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各国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促进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会议认为,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对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和平衡增长至关重要,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低收入国家的支持力度,提高援助水平,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进多哈回合谈判,继续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会议强调加快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切实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最终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平等分享投票权的目标;按照公开和择优方式选聘机构领导人和高级管理层;增加国际金融机构资源,提高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规模。会议希望年底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重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气候变化融资国际谈判的主渠道,关于气候变化融资等讨论都应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有关原则,符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谢旭人部长介绍了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应对危机的措施,指出四国正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共同推动本国和全球经济复苏。他强调,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治理结构改革是G20峰会的重要共识之一,也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必须确保其按伦敦峰会达成的时间表如期取得进展。他还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注,进一步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普遍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全球经济的平衡、可持续增长。

        会议发表了“金砖四国”财长和央行行长联合声明。会议结束后,谢旭人部长与三国财长共同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管理的客观规律,遵照财政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明确加强管理的目标、方向和途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通俗地讲,科学化就是要“抬头看路”,明确方向、目标并选择有效的路径。精细化,就是要“埋头拉车”,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科学确定的方向和路径前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财政工作任重道远。谢旭人表示,财政工作的宗旨是“为国理财、为民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财政部门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理财,实行科学管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财政工作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谢旭人:财政工作全力做好“五个着力” (证券时报)

        据新华社电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表示,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就是全力做好“五个着力”。
            这“五个着力”,即着力健全协调配合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着力推进税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着力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谢旭人强调,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与十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更大。“当前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谢旭人说。
            他介绍,积极的财政政策内涵丰富,包括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目前的情况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已初见成效,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财政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财政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财政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各项措施。同时,狠抓增收节支,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努力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坚决控制一般性支出,反对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
            对于财政工作,谢旭人指出,财政部门顺应形势发展变化,着力把握财政管理规律,创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